当前位置: 36365路检测中心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学术预告】初中阶段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时间:2024-04-15 12:53:01 来源: 作者: 阅读:

报告人:徐林博士

报告时间:2024年4月18日

报告地点:教科楼402会议室

报告摘要: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与行动。研究以“我国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逻辑起点,选取地处城乡结合部、办学水平中等、对协同育人有一定意识并开展实践的典型个案学校,以协同学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实证研究范式,以质性研究为主、量化分析为辅,探究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的实践样态,剖析协同育人浅表的机制困境与深层原因,尝试提出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策略,助益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

首先,考察典型个案学校协同育人的实然样态。笔者以该校德育处教师身份进行参与式观察,同时采用焦点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从现实逻辑看,学校与家庭基于“沟通”的协同在名实之间有所相符亦有不符;学校与社区基于“活动”的合作虽有所互动,但社区更多是基于彼此情感与惯习行为的被动配合;家庭与社区在基于“自我”的互动中各自奔忙,行动多而协同少,协同育人总体呈现浅表态势。

其次,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尤其是美国学者柯克·爱默生(Kirk Emerson)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实施的协同治理综合分析框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探究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浅表的机制困境。研究发现,微观层面学校家庭社区协作动态活力不足,中观层面多元协同育人制度欠缺,宏观层面政府与社会系统情境驱动力弱,致使三方难以深度协同。

然后,基于扎根理论,采用三级编码,结合协同治理综合分析框架,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浅表的归因模型,探寻协同育人浅表的机制原因。分析发现,家庭教育薄弱引致学校与家庭协同共育浅表,学校活力不足无法深化学校与家庭协同共育,社区教育缺失难以促进学校与社区、社区与家庭协同,政府机制不全致使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浅表。

最后,援引协同学与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特别是中科院陈安博士提出的管理机制“七元组+六目标”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机制设计四面体模型,该模型由塔尖的目标、塔身的参与者、塔基的动力与约束规制三部分构成。结合典型个案学校协同育人的实践样态、机制困境与归因分析,构建出更加健全的初中阶段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机制四面体模型与组成结构。进而,确立协同育人机制健全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整全人、培养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的儿童。结合育人主体、教育客体、衔接主客体的介质,确立协同育人机制健全的构成要素,包括平等包容的组织协调要素、共商共建的运行保障要素、愿景逼近的考评监督要素。为确保协同育人机制的目标实现与顺畅运行,提出初中阶段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健全的运行动能,包括多方共鸣的共同体理念、多方共建的共同体制度、多方共生的共同体文化。通过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以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重塑基础教育生态,推动学校家庭社区迈向育人共同体,凝聚、汇聚育人合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人简介:徐林,新疆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生(2020-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治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哲学。发表北大核心、CSSCI论文11篇,获得博士国家奖学金(2021年)。

诚邀广大师生参加!